沉浸法(immersionmethod),也可以理解为"学科渗透法"。它最先在加拿大等国家试行,普遍运用于"双语教学"之中,即让学生用第二语言来学习各个学科,使其他学科的教学也成为外语教学的过程。它为学生用外语表达意义而忘记语法形式提供了真实的语言环境,使个体的交际与交往沉浸于全时空的教学生活环境,从而使外语的学习落到实处。克拉申认为,"沉浸法"也体现了"有意义的输入"的理念。其意义在于它实现了学科表达意义的根本目的,不仅关注学科知识本身,而且打开了一个无关性的学科与外语之间的联结空间,将知识进行有意义的契合。 沉浸法,是复杂论知识形态的"混沌、模糊、多元、理解"等特征的必然要求。复杂论中的知识形态的特征,犹如"在一个组织、一个社会、一个企业内部的关系是互补的,又是对立的"。这种既对立又互补的关系,是一个处于完全的确定、清晰与完全的不确定、不清晰之间的第三维度空间,是一种"沉浸",它体现了知识形态的混沌、模糊与多元性,也体现了知识之间的跨学科的联系,能够突破模式与界限的局限,走出学科知识的本身,探索学科知识所表达的意义。这种具有跨学科形式的知识形态特征,正如莫兰所说,是对"有序性的僵硬的、图示化的、抽象的和简单化的特点的不可避免的、必要的和甚至常常是富有成效的回应"。 沉浸法,提出了知识教学中"渗透与联结"的要求。第_,知识教学要与其他知识渗透与联结。复杂论中知识形态的混沌性,体现了不同领域间知识的广博性与交互、互补性,犹如文、史、哲、社、艺等知识之间的渗透与联结。可见,沉浸法作为复杂论的认识论,认为知识教学需要提供的是丰富且均衡的精神食粮,知识的教学要涉及不同领域知识的搭建,要着力实现知识教学的跨学科、跨领域的渗透与联结,"寻求对过分专业化导致知识支离破碎的一种平衡,主要是促进学科知识的联结与沟通"[42]。第二,知识教学要与人格渗透与联结。知识教学所要表达的不仅是学科知识的意义,也涵盖了人格发展的意义。马丁布伯曾说,"只看到品格教育不能纳入课堂教学里,这还不够"[43]。然而,知识形态的复杂性,赋予了知识教学的创造特性,能够包容知识的无序性,这与人格发展的复杂深意是一致的。知识教学的复杂与创造性为人格的完善与发展生发了可能。因此,教师应该秉承"劳谦君子"的信念,将勤奋、严谨、务实、包容与谦和的人格寓于教学之中,并对此躬行不殆。 2.等待一微调法 等待,是等待学生沉思后的新话题、新思想与新表达的涌现,期望学生在理智与情感、肉体与灵魂的互动中生成意义。微调,是调节节奏、氛围、知识、进与退、精确与模糊的界线。"当学生语言有较大进步之后,教师可以进行微调(finetune),以纠正更多小的错误。"[44]等待与微调,是在认识教学场景的不确定性的基础上,静可等,变可调,是与"场面生动的爆棚和学生心动的缺席"相对的教学方法,是一种"慢教育"。 等待一微调的教学方法,是复杂论"无序与不确定性"的教学场景使然。大学生虽然在许多时候依赖于教师和他者习得知识、生成智慧,但大学生是有自主性的,是多样性的生命体。他们能够在信念与情感的召唤下,自我组织知识。他们的理智、情感、态度与行为,也是"处于现实和想象、睡眠和清醒、服从和反抗之间的多重存在"。[45]所以,莫兰认为,"未来的教育的基本使命之_是审视和研究人类的复杂性、多样性"[46]。学生的复杂天性、多样性思维方式与认知倾向,只有在教师认识并尊重其自主性的基础上,才能充分显现。同时,它意味着教学场景的适当安静,而不是将教学场面闹得热火朝天,热闹之中无人思考也没有人能够掌握"进而快"的节奏,最终对于学生而言索然无味。 等待一微调法,提出了"慢教育"的要求。它是在沉默的观察中,感知教学中的生长状态,发现其中的奥妙,并采取恰当的微调措施,发扬生长的积极因素,克服其消极因素。教学,就像阳光普照苍生,雨露孕育万物,每个生命、不同的幼苗,其长势是不同的。第一,以沉默代替盲目的"聒噪"。在大学课堂中,面对独立的人格主体,教师要善于等待,不要轻易地用自己的话语填补沉默。教师要做的,是用期待的眼神唤起学生潜能的迸发,有时"眼神捕捉到了对方的身体与情感,对方被卷入身体与情感沟通的波涛之中"[47]。如此,教师对学生的影响,主要是依赖自己的人格、智慧、审美与博爱进行的,并不是依赖于自己的知识产生的。第二,构建教学中"复杂的深意"。为了使师生共同认识到课堂情境的不确定性、自身的多样性,并具有自组织的能力,"课程应该具有适量的不确定性、异常性、模糊性、不平衡性、耗散性与生动的经验"[48],即时刻保留对"意外之事"的期待。教师应深入教学现场,冷静观察,耐心等待,发现学生思想与行动多样性的奇迹,尊重学生的自组织能力,正视教学是为了让学生理解并把握学习的全过程的目的。 |